网站首页 >> 政策法规 |
|
政策法规 Notice |
 |
|
|
|
|
国家技术监督局令第2号国家技术监督局科技成果管理办法 |
国家技术监督局令 第2号 《国家技术监督局科技成果管理办法》,已于1989年6月2日经国家技术监督局局务会 议通过,现予发布施行。 局长:徐志坚 1989年6月28日 ◎ 国家技术监督局科技成果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我局科技成果(以下简称成果)的管理,健全成果鉴定制度,正确评 价成果,促进成果的推广应用,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规定,结合我局的实际情况, 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指的成果包括: 1.产品质量监督检验和工农业生产需要的检测技术和装备; 2.新的检测原理和方法、基础器件、计量器具及专用测试仪表; 3.国家计量基准、计量标准和标准物质; 4.制订、修订和贯彻国家标准的研究与试验验证项目; 5.技术监督工作需要的软科学项目; 6.国家重点工程及科技攻关项目中的检测技术; 7.其他提供技术监督手段的项目。 第三条 局科技司具体负责我局科技成果管理工作。 第二章 成果鉴定 第四条 执行国家技术监督局科技项目计划所完成的成果,应严格按照本办法进行鉴 定。 我局直属单位拟申请国家技术监督局科技奖励的成果,也应按本办法进行鉴定,未经 我局批准,又未按《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委员会科学技术成果鉴定办法》规定办理, 自行组织鉴定的,不能参加奖励评审。 第五条 申请成果鉴定必须具备的条件: 1.完成“计划任务书”或“技术合同”规定的研究内容,并达到规定的技术指标; 2.技术资料齐全,并符合科技档案管理部门的要求。 对于虽已完成研究开发任务,但技术指标低于国内先进技术水平或实用性差的项目, 不需组织鉴定,但须作出技术总结,报计划下达部门。 对于成果归属有争议的项目,须在争议解决后申请鉴定。 第六条 成果鉴定的申请程序: 1.需鉴定的科技成果,必须由项目承担单位最迟在鉴定之前两个月向我局提出申请, 报送“鉴定申请书”一式四份,并随同申请书报送如下资料一份: (1) “计划任务书”和“技术合同”; (2) 研究报告或技术总结; (3) 技术指标测试报告或实验报告; (4) 国内外同类项目技术水平对比材料; (5) 计量基准研究项目应有计量检定系统表(草案)。 2.我局在对申请书进行审查后,于二十天内作出是否同意鉴定的决定,并确定主持鉴 定单位、鉴定的形式以及批准鉴定委员会主要成员名单。 3.主持鉴定单位在收到委托主持鉴定的通知后,即可进行鉴定会的组织工作。 第七条 成果鉴定可以采取以下形式: 1.检测鉴定:项目承担单位提供实物样机和技术资料,由专业检测机构按照标准或有 关技术规定,对该样机进行全面检验测试和评价,并作出结论。 2.验收鉴定:研制单位提交实物样机和技术资料,由验收单位按照“计划任务书”和 “技术合同”所规定的验收标准,进行检验、测试,并作出结论。 3.专家评议: (1) 专家书面审查:由主持鉴定单位聘请5-7 名有关专家担任评议工作,将研究成果 的技术资料寄给上述专家,由他们进行书面形式的审查、评价并填写“科学技术成果书面 审查意见书”,由鉴定技术负责人汇总后,作出结论,填入鉴定证书中的鉴定意见栏。 鉴定技术负责人如发现审查、评价意见分歧较大时,可以提出重新组织鉴定的意见。 (2) 专家鉴定会:对于计量基准研究项目和重大科技成果,可以组织专家会议进行鉴 定。 由主持鉴定单位聘请专家组成鉴定委员会,对成果进行审查、评价并作出结论。鉴定 委员会的人数一般不超过15人。 第八条 技术鉴定的内容: 1.技术资料审查:技术资料是否齐全并合乎要求; 2.技术指标审查:“计划任务书”或“技术合同”规定的要求是否达到; 3.技术水平评价:研究方案的原理、设计是否正确、合理、先进,计算、数据分析是 否正确,技术特性数据是否稳定、可靠,技术上是否具有特色、创新和突破以及技术指标 与国内外同类项目的比较; 4.效益评估:预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以及推进技术进步的作用和意义; 5.建议和意见:成果应用推广和划分密级的建议,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意见; 6.计量基准研究项目,还要对计量检定系统表(草案)进行审查,并提出计量基准是 否可以试用的结论意见等。 第九条 成果鉴定工作应实事求是,严肃认真。 鉴定委员会委员应对鉴定结论负责并在鉴定证书上签字。如对鉴定结论有不同意见, 应注明,也可拒绝签字。 鉴定技术负责人在填写鉴定意见时,应将不同意见在结论中作出客观反映。 参与鉴定工作的成员应对所鉴定的成果承担保密义务。 第十条 技术鉴定结束后,成果完成单位应立即填写“成果鉴定证书”一式三份,由 主持鉴定单位审核后报我局批准后生效。 第十一条 局科技司应对鉴定结论进行认真审核,发现鉴定结论中有重大缺陷的,应 责成原鉴定委员会或专业检测机构补充鉴定和评价;发现鉴定结论弄虚作假的,有权驳回 鉴定结论,另行组织鉴定。 第十二条 根据本办法第三条的规定,需进行鉴定的成果,属于下列情况之一的,可 申请通过视同鉴定: 1.经生产实践证明,技术上成熟,取得经济和社会效益,并由实施单位出具证明的; 2.经中国专利局授予专利权的发明专利,实施后取得经济效益,并由实施单位出具证 明的; 3.按照“计量标准考核办法”考核并取得考核证书的; 4.按照“计量器具新产品管理办法”通过定型鉴定并取得型式批准证书的。 第十三条 申请通过视同鉴定的单位,需填写“视同鉴定证书”一式三份,并附有关 证明文件,报我局批准后生效。 视同鉴定的形式与成果的其它鉴定形式具有同等效力。 第十四条 “鉴定证书”或“视同鉴定证书”经批准生效后,成果完成单位可向局科 技司申请成果登记。 第三章 成果登记 第十五条 申请成果登记的范围: 1.列入国家技术监督局科技项目计划所完成的成果; 2.符合本办法第二条规定范围的其他重大成果:技术水平在国内领先或首创;有显著 的社会效益或经济效益。 第十六条 申报成果登记必须报送以下材料一式三份: 1.《科学技术研究成果报告表》; 2.《技术鉴定证书》、《视同鉴定证书》; 3.研究(研制)报告、技术报告等主要技术资料; 4.成果应用推广方案。 第十七条 我局将按规定对申请登记的成果进行审查, 符合重大成果要求的予以登 记。 第十八条 具备国家级水平的成果由我局向国家科委推荐登记为国家级重大成果。 第十九条 成果鉴定后应及时上报,当年成果超过十二月底上报的,列为次年成果。 第四章 成果技术转让 第二十条 成果技术转让应着眼于迅速推广应用,尽快形成生产能力或产生社会经济 效益。 执行国家计划的研究、开发成果,我局将根据需要,组织推广。研究单位根据国家有 关政策也有权自行转让。 第二十一条 职务技术成果的使用权、转让权属于单位。参予研究、开发职务技术成 果的个人无权将成果私自进行转让。 第二十二条 成果技术转让应遵守《科学技术保密条例》的规定。 属于重大成果的技术出口,须报计划下达部门审批。 附 则 第二十三条 本办法由国家技术监督局科技司负责解释。 第二十四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
|
|
|
|
|